昨天
和同事聊到信仰
曾在法鼓山工作的同事
給我看了
『生命與信仰的探究:聖嚴法師與龍應台的對話( 永恆的關懷 )』
這一篇文章
其中有幾段
讓我有很深的感受
我將他節錄於此
想詳細了解的人,可以到此網站拜訪
法鼓山全球資訊網
http://www.ddm.org.tw/ddm/homepage/index.aspx
這一篇『生命與信仰的探究:聖嚴法師與龍應台的對話( 永恆的關懷 )』 完整文章網址http://www.ddm.org.tw/ddm/intro/index.aspx?cateid=299&contentid=18029
其中我最喜歡這一段對話
龍:法師您是否曾有寂寞的經驗?對您而言,什麼叫做寂寞?
師:寂寞有不同的層次,如思想上的寂寞、情感上的寂寞,和修行上的寂寞。
思想的寂寞,就是思想、觀念上的知音難逄;
情感的寂寞,是生活之中缺少伴侶,沒有家人、沒有朋友,或者沒有情感的伴侶,自己一個人孤單生活。
另一種是修行的寂寞,譬如閉關修行,需要一個孤立寂寞的空間,不受外在環境干擾,才能好好往內心去探索、體驗。這樣的修行,別人看起來很寂寞,但修行者自身卻覺得很充實、踏實、安定,而且煩惱少。
修行的寂寞是最高等的寂寞,釋迦牟尼佛的修行也是寂寞的修行,這對修行人是必要的過程。現在的台灣、西藏,以及泰國、緬甸,都不乏閉關的出家人,或者在森林中修行的法師,他們看起來似乎很寂寞,但他們的精神其實非常充實、愉快。
龍:您提到閉關修行,其實並不寂寞,反而很充實,但是如果沒有信仰,可能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。
龍:沒有信仰的人生,就沒有落實感、踏實感,也沒有未來感,那樣的人生很空虛。
師:空虛與寂寞,事實上是一體的兩面。沒有將來的希望,沒有生命的踏實感,沒有人生的著力點,所以空虛、寂寞。有了信仰以後,覺得自己不是孤單一人,而與諸佛菩薩常在一起。譬如我閉關的那六年,人家看我是獨自一人,對我來講,我是跟過去、現在的無量無數諸佛在一起。
可能有人會說,當他閱讀之時,也與書中人物在一起。假設書裡的人物是孔子、孟子,那不就等於每天和孔子、孟子對話?可是,孔子、孟子會經常保護他,跟他在一起嗎?話雖如此,一般人實際上不會有這種感受。但是信仰確能讓我覺得,諸佛菩薩恆常跟我在一起,不管何時何處,我都覺得很安全,這就是信仰的力量。
龍:有沒有什麼時刻,您會對自己有所懷疑?譬如對自己的作為、處境,或者生存的狀態產生懷疑?
師:懷疑的原因,是自己走過的路、說過的話,以及自己的未來沒有確定感,實際上就是沒有信心,對過去的價值沒有信心,對未來的自信也不足。
已經過去的事,不需要後悔。後悔代表否定自己從前的作為、過往的價值,覺得不正確,如果是這樣,那麼對於現在熱切投入、非常堅定的事,可能幾年之後也會後悔。過去的錯誤,可以反省、可以懺悔,但不是後悔。懺悔是承認自己的錯誤,然後告訴自己從此不再犯;知道當時的環境就是那樣,不需要後悔,否則往前的路也會跨不出去。
人對自己存疑是正常的,但不需要否定自己的過去,否則無法繼續往前走;不往前走,那就永遠沒有出路。我還是鼓勵你繼續寫作,但信仰部分要加強。
龍:我自己有許多疑問,都與信仰相關,就是關於生死這門課。我感覺到,如果這個問題繼續追索,就會讓觀察社會、寫作文章這件事,顯得不重要,我覺得自己會因此停止寫作。因為一旦覺得生死才是真的課題,眼前所見的國家發展、社會現象,便會顯得無關緊要。我是一個作者,如果覺得這個議題無關緊要,是不可能會去寫的。把柴火拿掉,火是點不成的,我現在很接近這種狀態。不過既然要探索,就一定要繼續深入,我不可能為了保留寫作而停止探索。
師:如果是這樣,你會成為一個大修行人,以你的才華,可以有另一個面向的發揮,不是寫作現實層面的關懷,而是永恆的關懷。
龍: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﹗一旦你開始去探索永恆的關懷,那麼眼前你所做的一切都顯得虛假、次要。
師:現實的狀況是,你的時間就這麼多。當你選擇探索永恆的關懷時,現實的關懷就必須放棄。像我是個和尚,只能做和尚的本分工作,有些人希望我也能扮演其他角色,但對我來講心有餘而力不足。
師父和龍應台小姐的對話,雖然著重於生命與信仰,
但師父有開釋的對話裡,有很多是可以用在我們生活上的。
在這裡跟大家分享~
留言列表